跑酷小伙炫技,摄影师才是真・硬核玩家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广州大剧院旁的老巷里,黑色身影突然从三米高的围墙跃下,脚掌刚触地面便顺势翻滚卸力,下一秒已窜向街角的消防梯。镜头里的跑酷少年何明轩动作行云流水,而扛着十斤设备紧随其后的摄影师老 K,踩着同样的节奏在人群中穿梭,手腕微调稳定器,精准捕捉到少年腾空时飞扬的衣角。这一幕恰是跑酷摄影的常态 —— 观众为运动员的胆量惊叹时,殊不知镜头后的记录者正进行着一场同样激烈的 "隐形竞技"。

跑酷摄影的残酷之处,在于摄影师必须成为 "半个跑酷者"。重庆摄影师木村对此深有体会,这位曾获班夫中国户外影像奖的创作者,每次拍摄前都要和运动员一起勘察路线,把每个翻越、跳跃的发力点记在心里。2019 年稻城无人区的拍摄中,运动员在风化岩石间做定点跳,木村要背着相机包在碎石坡上同步移动,既要避开松动的石块,又要保证镜头始终对准落点,一天下来膝盖全是淤青。英国 AMPISOUND 团队的摄影师更夸张,为跟上运动员的节奏,他们每天要进行两小时的体能训练,甚至专门练习基础跑酷动作,只为预判每个动作的轨迹。

跑酷小伙炫技,摄影师才是真・硬核玩家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

设备是摄影师的 "第二生命",却也是沉重的负担。老 K 的摄影包永远装着三台机身和四个镜头,广角镜捕捉环境张力,长焦镜定格肌肉线条,而 16-35mm f/2.8 的恒定光圈镜头是他的最爱 —— 能在巷道昏暗光线下保持快门速度 1/1000 秒以上,留住动作的每一处细节。大疆《逐影重庆》的拍摄中,摄影师帕尔哈提・尔肯全程使用 Ronin-S 稳定器,在公交车顶奔跑时,他单手提设备,另一只手抓着扶手保持平衡,稳定器的电机算法实时修正颠簸,让镜头里何意瑜的空翻动作丝滑如行云流水。这些装备动辄十几斤,摄影师却要带着它们完成爬楼、钻缝、甚至短距离跳跃,有人笑称他们是 "背着铁块跳舞的人"。

真正的挑战藏在不可预测的瞬间里。跑酷运动没有固定动作脚本,运动员可能突然改变路线,或在落地时即兴加一个侧滚。波兰摄影师 Tomasz Gudzowaty 在香港拍摄时,曾为捕捉一个完美镜头,跟着运动员在中环天桥间往返跑了十七次,直到最后一次运动员突然增加难度,用手撑住栏杆完成旋转跳,他才按下快门,定格下那个入选荷赛的瞬间。木村在新疆吐鲁番拍摄时更惊险,运动员突然决定翻越一处未勘察的土坯墙,他下意识跟过去,却差点踩空摔进墙后的枯井,幸好及时抓住相机背带,镜头里还完整记录下运动员回头时惊讶的表情。

这些 "玩命" 的坚持,本质上是对运动精神的共鸣。木村从跑酷玩家转型摄影师后,逐渐明白镜头不仅要拍动作,更要拍人。他跟踪拍摄彝族跑酷冠军李浩三年,从惠州赛场到大凉山婚礼,镜头里既有腾空跃起的矫健身姿,也有面对父母催婚时的迷茫眼神。帕尔哈提则通过镜头语言重构跑酷美学,在重庆老巷的拍摄中,他用环绕运镜展现运动员连续翻越的流畅,用俯仰镜头强化高空跳跃的冲击力,让观众看到跑酷与城市空间的对话。正如 Samo Vidic 所说:"好的跑酷摄影不是记录动作,而是让观众透过画面感受到风的速度和心跳的力量"。

当何明轩完成最后一个后空翻落地时,老 K 终于放下相机,汗水顺着稳定器的握柄滴落。屏幕里,少年扬起的嘴角与摄影师紧随的身影在画面边缘重叠。这便是跑酷摄影最动人的真相:运动员挑战物理极限,摄影师对抗时间与空间的桎梏,两个灵魂在奔跑中完成最默契的对话,最终凝结成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瞬间。就像木村说的:"他们用身体突破边界,我们用镜头保存奇迹,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"。